下官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四百五十八章 庆父不死(八),铁血强宋,下官,新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李纲闻言看一眼李若水道:“果然是‘生我者爹娘,知我者若水’。”顿一顿,端起酒杯道:“有些事情,不是我能左右的……”
李若水笑而不语,轻轻捏着酒盅,却不急着与他碰杯,“你的难处我晓得!”
李若水这才展颜一笑。与他一碰杯,将盅里的酒水一饮而尽,反手又斟满一杯,举起来敬李纲道:“我也一样。”
李纲闻言表情一滞。过了一会儿,就开始笑,先是呵呵的笑,然后越笑越大声,直到笑得眼泪都出来了。两个白胡子的官员这个时候竟然都是有些童心未泯的模样,李若水微笑看着他,手臂一直悬着,等他笑完了,和他碰一下,也饮尽了一杯。
“我服了。”李纲痛快的喝光杯中酒道:“若水啊若水,说话也忒直白了一些。”这不仅要说话的艺术,更需要心灵的强大。
“只是不愿说假话了而已。”李若水淡淡道:“与善仁,言善信,这样多好。”
“那好吧。明人面前不说假话。”李纲道:“咱们就敞开天窗说亮话。”
“说吧……”李若水点点头,道:“我听着。”
“……”李纲捋下胡须,有些无奈道:“好吧,你户部的差事办得如何?”
“说实话……”李若水像是问他,又像是给自己起头道:“好比是狗咬刺猬,无处下口,这段时间蔡党和******似乎已经达成了一致,我的力量太小,说不上话。”
“嗯……”李纲点点头道:“人事上不动一动的话,确实不好插手。”
“是啊……”李若水颔首道:“你那边呢?”
“呵呵……”李纲下意识的想搪塞几句。但想到李若水那‘言善信’的前提,只好苦笑一声道:“我也好有一比,‘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
“怎么?”李若水轻声问道:“你的枢密院遇到什么问题了?”
“嗯……”李纲点点头。给自己斟上酒,叹口气道:“我这个枢密院,已经彻底成了空衔了……”他这段时间心里憋了太多的郁闷,终于找到机会一吐而尽……
自从杨可世被一御史台的秦桧参倒后,李纲便临时掌印主政,加上新官上任三把火。官家的全力支持,他的那些整饬兵事、盘存军帐的措施,得以强力推行下去,几个月下来,便院务井然,面貌一新,大有开创新局之意。
可是李纲才发现不是那么一回事,“我不是那种不甘人下之人,我只是希望能实实在在的做些事。”李纲的脸微微发红,也不知是因为喝酒,还是因为激动的:“如果志同道合,我就算给蔡京一党当马前卒又如何?”说着把酒盅往桌上重重一搁。
李若水陪着李纲一起叹气,心里却知道,其实李纲性情深沉威严,入了枢密院后更是十分有相体,难免会给人以‘倨傲’的印象,他不认为这是李纲性情使然,以为自己掌了枢密院大权便自诩为相、目无余子了,不过这还在其次,因为如果只为了尊卑资历的话,按照大宋官场伸手不打笑脸人的士大夫风度来来说,李纲不至于寸步难行。
关键在于,太子一党和蔡相一党都是对李纲**********——在对待兵事的问题上,他们都是坚定的保守派。
就和自己的户部一样,时至今日,这些保守党派依旧认为应对朝廷的财政危机,要从节流入手,他的理由也很硬气,从先皇开始,朝廷的赋税就是这些,当时可以敷衍开支,现在就没道理不行,之所以不行,是因为被贪污浪费的地方太多了,问题出在官吏身上,而不是百姓。
因此他们反对任何政府主导的改革,认为它们都会因为脱离实际、以及贪官污吏的破坏,而最终变成祸国殃民的恶政。
所以主张应当宽政简行、约束官吏、以不扰黎民为要……
这显然与李若水大刀阔斧的改革格格不入,其中就连耿南仲上书反对的奏中很恳切的谈起了他对李若水的上书改革看法。
说:“国初征纳钱粮,兵部开定仓库名目和石数价值,小民照仓上纳,完欠之数了然,其法甚便,臣当年刚下地方,其时赋役尚如旧也,历观人物殷富、沃野盈畴,一派盛世景象,后有荆南孟知府,标新立异,以王安石之均输法,募役法,保甲法行之荆南,将朝廷的地租和赋税全都并之于地,竟不论户之等则,只论田之多寡,按地课差然而工匠因没有土地而免差、富商大贾虽多有资财,亦因无田而免役,结果田地愈多者苦愈甚衣不遮体、终岁辛劳的农民独受其困故而纷纷效仿,放弃自家的田土,以避朝廷税赋最后农民器然丧其务本之心,富者贫,贫者逃,致使田土遭弃,化为荒原,许多县极目不见其界……这是书生误国,让黎民百姓雪上加霜的恶政啊。”
“及臣任巡抚时,整个荆南荒田弥望,黎民憔悴。荒田至数十万馀顷,人烟继绝,周回几百里官府招人垦种,亦无有应者,这就是推行新法的结果。”
“后来臣叫停新法,命查复旧规,按户纳同等税粮,赋税亦按丁口,民乃喜若更生又乐种田,而逃亡者亦渐复业焉……未几微臣迁官,而继之者不察,又复以地科差,今其患未已,不知凋弊作何状,此亦可以为戒矣。”
“是以微臣以为当奉行祖宗之法,垂拱以治天下方才是正道!”
耿南仲的奏疏一上,顿时引起了朝野的激烈反响,许多从前就反对李若水的改革之法,虽然李若水的改革之法甚为细微,这也是他聪明的地方,否则就会如王安石那般不得翻身,即便如此,依旧受到了巨大的反制力,之前让李纲推行了一部分改良之策,只是摸不清虚实,现在不敢反对李纲的大臣,也看明白了******和蔡相的态度……
于是众人再不留情,纷纷弹劾李若水,将李若水推上了风口浪尖,虽然李若水极力上书辩解,无奈声势太小,完全淹没在讨伐的浪潮中。
结果连好容易才控制住的一部分户部职权,都与他渐行渐远了,慢慢就要被架空了,而且观之李纲所掌的枢密院,似乎要远远比自己复杂得多,悲催得多……(未完待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