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瑞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万的谐音趣假,刘瑞明文史述林,刘瑞明,新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曲彦斌主编《俚语隐语行话词典》:“二五:旧时帮会指未婚女子。因‘二五’是牌九赌博中的‘地牌',而旧时以地比喻女子,故称。”解释不确。旧时是以天地或阴阳统指男女,与年龄及婚姻与否无关。要理解成2x5=10,再谐音指“室女”,即处女。

北京,四六不懂:什么也不懂。要解读为“四、六不懂”。即四加六为十,谐音“实”:实在不懂。“四六不成材”词相同。

上海,搞七廿三:1胡搞,乱搞。2胡缠。但字面数目的意思究竟是“七、二十、三”或“七二十三”,谁也说不清。无论何者,都与词义风马牛不相及。应是“搅七黏三”的理据。又不是实说“七、三”,而是要加起来成“十”,从而表示:十足的搅和缠。

《厦门》:“十一叔:指中年以上的单身汉。”要解读成:“十”字加“一”字,是“干”字。指没有**。民间把**用隐语“食”来说。因此有“性饥饿”的说法。把“食”换成“饮”,就用“干旱”或“渴”来指“性饥饿”。反映抗越卫国战争的著名小说《高山下的花环》中,就有“旱1劳”的特殊说法。“‘要走你得早些走,韩玉秀可是快抱窝了。’靳开来笑望着梁三喜,掰着指头算起来,‘小韩是三月份来连队的,四、五、六……嗯,她是十二月底生孩子。你等她抱窝时回去,有个哙意思哟!’他诡秘地一笑,骂道:‘奶奶的!夫妻两地,远隔五千里,一年就那么一个月的假,旱就旱死,涝就涝死了!’三位排长笑得前仰后合。”

《丹阳》:“四五六:指酒席。跟‘幺二三’指粪便相对。”按,四加五是九,谐音“酒”。而“六”谐音“乐”。“幺二三”要解读成“幺而三”,即一加三是四,而谐音“屎”。丹阳话“四”与“屎”同音同调。

《柳州》:“三八货:指称没能耐又爱多事的女人。有人认为字面意思是‘土货'。3十8=11。‘十’加‘一',是‘土’字。”

以上共辑例280多个,非常充分地证明了隐实示虚谐音造词法的趣难机制,造词数量众多,有历时共地的一贯性。只有用这种机制才能把如此众多的词语的理据讲清楚明白,才能使让人感到混乱的“正经、正儿八经、正经八本、正经八百”之类词语,再现其内在联系,彰显语言规律和人民群众的智慧创造。同时又说明方言词汇研究的薄弱和大有用武之地。如果对这些词中的数字不能做出合理的解释,就等于各地方言中有如此多的词把数目用的混乱不堪,毫无道理。如果个别人的语言、文字中如此,那确实是应当如此批评;但对已约定俗成的方言词自然不能这样看。以前语言学家对这类词回避,不能解释,只能是如《孟子》所言的不为”,而不是“无能”。现在我们终于知道了这些杂乱、似乎无道理的词有一个共同的特殊的道理:谐音求趣难(尽管它们的趣意浓淡不一,有的也似乎难大于趣);而且在方言中,它是一个有普遍性、规律性的造词方法,是汉语独有的。这是大补空白的研究。

附言

参见刘敬林与笔者合著《北京方言词谐音理据研究》书中《北京方言词语中虚假趣难的数目字》一文。

纠误

本文中对“翘老三”“弹老三”解释说:跨过,口语说“跷”,或说成“跳”,即“弹”。我现在发现这是错误的。“翘”应是“悄”的谐音。“老”是“崂”的谐音。“崂”与“山”复说。悄悄在老家了。可对比吴语同义词又有“翘辫子”。“辫”与“閉”或“開”谐音:关闭。“子”与“梓”谐音:故乡。悄梓:悄悄关闭在老家了。文言雅语把死亡说“归原”。俗语叫回老家。“弹”是“抬”同音同调的谐音。可对比吴语同义词又有“淡老三”。“淡”是“抬”同音异调的谐音。《简明吴方言词典》:“抬老三:死。(含诙谐意,有时也含轻微贬义):迭个人~了。”《苏州》:“抬老三:死的讳言。”充分可证理据。而《清稗类钞.苏州方言》:“淡老三,不知何许人也。以其行三,因而名之。与徐大老爷,拆老皆同。”则不仅把虚假的“老三”错误解释成真实的排行老三,而且连词义都错误解释成“与徐大老爷,拆老皆同”,即词义是: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武侠修真小说相关阅读More+

星空武祖

山上一棵树

阴间那些事儿

奔放的程序员

丑颜倾城:废材二小姐

红音

冷王溺宠妻:倾世御兽狂妃

白素素

混世狂兵

零零猫

剑道之皇

一叶障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