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瑞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古汉语虚词》的沿误,刘瑞明文史述林,刘瑞明,新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休止”的例句,阮籍《咏怀诗》之三:“凝霜被野草,岁暮亦云已。”此例是通假“运”:节序也运行到结束的时候了。

南朝宋袁淑《效古》:“勤役未云已,壮年徒为空。”实际是说:只是勤役,从不说停止。

3“云乱:纷乱;大乱。”按,即通“纭”:纷纭而乱。

4“云者:助词。用于句末,表提顿,以引起下文。”

《墨子.非命中》:“夫曰有命云者,亦不然矣。”按,“云”是“说”的意思。句子是说:那样说有命运的说法,也是不对的。即前之“曰”与后之“云”复说,但也有不再重复“曰”字的。如《谷梁传.昭公八年》:“世子云者,唯君之贰也。”世子的称名,(表示)是君的副手。可见“云”字不是无义。

5“云若”:1假若。2如同。

“假如”的例句,《国语.晋语三》:“欲杀内主,背其外赂,彼塞我施,若无天乎?云若有天,我必胜之。”按,断词错误,没有“云若”这个词,而是“云.若有天”的层次结构。实际是说:说如果有天。释义把“云”的一层丢失了。

“如同”的例句,《汉书.萧望之传》:“今将军规撫云若管晏而休,遂行日仄至周召乃留乎?”颜注:“问望之立意当趣如管晏而止,为欲恢廓其道,日昃不食,追周召之蹟然后巳乎?”也是断词错误,也是“云.若管晏”的层次。实际是说:说(做到)若管晏(那样)而休。“云”与“若”各是一个词,而被错误捆绑成“云若”,因而词义解释也错误,其中没有“同”的一层语素。从颜注也可证明所解释的词义是错误的。

6“云是:如此。”

《文选.陆厥〈奉答内兄希叔>》:“徂落固云是,寂蔑终始斯。”张铣注:“言人死固亦如是寂寞。”张铣的解释错误。诗共五首,这是第二首。第一首:“嘉惠承帝子,躧履奉王孙。属叨金马署,又点铜龙门。出入平津邸,一见孟尝尊。归来翳桑柘,朝夕异凉温。”可见是说由罢休当大官而归家。可见“徂落”是指内兄地位低落,而不是说他已经死。此句实际是说:地位低落后,确实是人们所说的,就始终冷落寂寞了。例句后面的原诗是:“督门清三迳,坐槛临曲池。凫鹄啸俦侣,荷芰始参差。虽无田田叶,及尔泛涟漪。”可见是写内兄清闲如隐居的生活。

7对“云为”解释成三个义项。义项一:言论行为。按,即“云”是“说”的意思。例略。义项二:所为。

班固《东都赋》:“乌睹大汉之云为乎?”错误以为“云”是“所”的意思。实际是说:哪里看到大汉朝的所作所为呢?此例是通假“运”。“运为”:运转;作为。

《汉书.李寻传》:“君不修道,则日失其度,晻昧无光,各有云为。”按,例句苟简而词义错误。例句引足应是:“……各有云为。其于东方作……有所畏难;日出后,为近臣乱政;日中,为大臣欺诬;日且入,为妻妾役使所营。”可见,是说:太阳不正常的失光有各种运行时间,因而有各种不同人的祸乱。“云为”通假“运为”:运行。王先谦补注:“云犹所也。”这是错误的’没有“太阳所为”的说法。

明宋濂《傅幼学字说》:“三代,圣人之所学者,大参乎天地,而小不遗乎事物;妙可以赞化机,而近不离云为。”也是“作为”义。远可以赞助自然界的变化,近可以指导人的作为。

义项三:变化。(112)唐李商隐《井泥四十韵》:“顾于冥冥内,为问秉者谁?我恐更万世,此事愈云为。”按,此例是通假“运”。诗的前面用许多历史事实说明穷与通,升与落的互变。从而总结说:“大均运群有,难以一理推。顾于冥冥内……”前面的“运”就是后面的“云”。

可比较《汉语大词典》:“运为:犹作为。”例句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戒翻奖,应诃反笑。”唐施肩吾《春日美新绿词》:“天公不语能运为,驱遣羲和染新绿。”前例“运”指“行”,所以词义是作为。而后例“运”却指“转”,所以词义另是“变化”。

8“云然”:1如此。(113)《书.秦誓》:“惟古之谋人,则曰未就予忌;惟今之谋人,姑将以为亲。虽则云然,尚猷询兹黄发。”其实“云”是“说”的意思:虽然说得这样。把“云然”解释为如此,是根据错误的“云”有“如”的意思。《经传释词》另解释成“有”。2如此说。(114)明叶子奇《草木子.管窥》:“五星在天,高则景小,低则景大。《素问》云然。”另有二例。按,“如此说”的解释是准确的。“说”与“云”对应。可见,另解释成“如此”就把“云”的意思丢失了。

8.《经传释词札记》以望文生义纠望文生义

俞敏《经传释词札记》(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对《经传释词》“云”的义项除了“曰”之外,逐条一一否定。不盲目信从,是难能可贵的。但也是从预感认定错误,而没有认识到致错的原因,不能对症下药。同时对例句的疑难症结不知,因而是以己之望文生义纠彼之望文生义,很值得一说。

8.1对于“犹‘是’也”,俞敏就例句“伊谁云憎”说:原文是“宾语十副动词十主动词”,王氏改成“宾语十指示代词十动词”。翻得压根儿不准。因为两句话大致一样就一口咬定它们可以字对字翻译,这是随文解义的训诂家的短处。比方北京人“吃了碗小米儿粥”等于“喝了碗小米儿粥”,鲁西南人“吃面条儿”可以说“喝面条儿”(他们的面一般地说是汤面)。谁要得出个“吃”、“喝也”是结论,并且往干炸丸子上使用就胡闹了。这里的“云”字等于“爰”……“爰”可以代替“于”字。那么“伊谁云憎”就是“憎于伊谁”。

按,《经传释词》以为是前置宾语的助词,而俞敏也认为例句是前置宾语的,就没有吃透错误所在,而自己倒也是错误的。伊谁云憎:是谁说憎恨(你)呢:宾语并没有前置。至于说“云”字等于“爰”,又是新的望文生义认定而误。

8.2对“犹‘有’也”的例句《公羊传》“大旱之日短而云灾”,俞敏说:《公羊传》根本就没有“有灾”的说法。对例句“云能而害无能”,俞敏说:是因为汉代“有”字音,再把“能”字的(音吸收过来,就成了的读音而写成了“云”。即“有能”两字在语流音变中合并成“云”字。这却是在结论上肯定了《经传释词》“有”的义项。这当然也是想当然。因为如果可以发生那样的音变,那“有能”两字在一起的也应有变成“云”的,为什么却不能再举出例句。汉代“有”字音,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就不可能再把“能”字的(音吸收过来。

8.3对于“犹‘或’也”,是从例句(11)“莫予云覲”来反驳的:“莫予云覲”就是“莫予爰覲”,也就是“莫予于覲”。这种没有任何根据的论证实在是翻手为云覆手雨,方法比《经传释词》更离奇古怪。

8.4对“犹‘如’也”的例句“不可讳,云至于大病”,俞敏说:“云”等于“爰”,就是“于”,意思是“于是乎”。要是翻译成“如”,倒是叠床架屋。“不可讳,云至于大病”就是“不幸于是(爰)至于不起”。按,就拿他的这个表述来说也是很不通的。“于是发生了大病”,这样的话,“于是”是承上文而指原因的。但“不可讳”并不是原因。即这里本不该有“于是”的因果连词。介词结构的“于是”也不能省略成“于”。

8.5对“犹‘然’也”的例句“获若石云于陈仓……其音殷云”,俞敏说:两个“云”字可能是“谓然”两个字压缩成的。可以说“获石”或“获若石者”,而《经传释词》解释的“获若石然”则根本不成话。这个“云”可能当“于”讲。“于”也许是旁注误入正文的。“殷云”可能是联绵词。

按,“谓然”两个字怎么会压缩成两个“云”字,而又分散在两个分句中,成为“获若石云于陈仓……其音殷云”呢?却又说《经传释词》解释的“获若石然”根本不成话,即不应当有“然”字。既说“云”是“于”的意思;又说是旁注误入正文的,又说“殷云”可能是联绵词,却不能说它的词义。种种自我矛盾。他说句子应该有“谓”字,这是对的,岂不是正好证明“云”就是“谓”,就是“说”。

8.6对于“语已词”,俞敏说“聊乐我员”的“员”也是“于焉”压缩的,句子意思是:好歹在这儿使我快乐。但是并没有“于焉”压缩成“员”的例证。而且“员”只能读“云”音才押韵,可见并不是“于焉”压缩成“员”的例证。

8.7对于“云尔”,俞敏说:就是“云然”,即:这么说。反正这条里“云”都是“言”。按,这是完全正确的指正。

8.8对于“发语词”一说,俞敏说:例句的“云”作“言”讲得通,就不必“更张太甚”。其实多数是“庸”的通假。俞敏又说“岁云秋矣”“日云莫矣”就是“岁于今秋矣”“日于今暮矣”。仅从他加“今”字,就暴露出是错误的方法。

9.再详说“岁云秋矣”“日云莫矣”的“云”

9.1《汉语大词典》:“岁聿其莫:谓一年将尽。聿,语助;莫,‘暮’的古字。《诗经.唐风.蟋蟀》:‘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亦作‘岁聿云莫’。《魏书.乐志》:‘既岁聿云莫,三朝无远,请共本曹尚书及郎中部率呈试。”’便回避了“云”的难点。“聿”,也不是语助,而是“律”的通假。本文前面已经把《小雅.小明》“岁聿云莫”解释成:岁律“运行”到年暮了,即岁时节令运转到年终。解释得完全文从字顺。《汉语大词典》:“岁律:岁时;节令。”可见“云”就是“运”的通假。

《经传释词》卷二:“欥(音聿):《说文》曰:‘欥,诠词也。’字或做‘聿’。”并批评毛传把“聿”解释成“遂”是“缘词生训”之“非”,其实《经传释词》也是“缘词生训”之“非”。《词诠》:“聿:语中助词,无义。”有例句“岁聿云莫”是错误的。

《左传.僖公十五年》:“岁云秋矣。”

《左传.成公十二年》:“日云莫矣。”古人对此两例都无注,杨伯峻《春秋左传词典》都把这两个“云”字解释成无义的助词。谢灵运《命学士讲书》:“时往岁易周,聿来政无成。”是“时”与“聿”对言,都指岁月的运行。有“岁云”词,也是“岁运”的通假:岁月运行。沈约《晨征听晓鸿》:“怵春归之未几,惊此岁之云半。”元稹诗:“昼夜欣所适,安知岁云除。”可见“聿”与“云”都不是助词。

9.2《中国语文》1999年第5期王云路《中古诗歌附加式双音词举例》对古汉语词头新说“伊”“於为”“试”;对词尾新说“应”“已”“云”“来”“其取”等,总共十个。这虽然是非常新人耳目的,却也是很让人有疑而难信从的。《徐州师范大学学报》曾有文章对王文“取”是词尾说作否定。本文对王文所谓“云”是副词词尾的全部例句,再论证都不能成立。

谢灵运《入东道路上》:“心胸既云披,意得咸在斯。”按,《入东道路》中没有这两句诗,而是《酬从弟惠连》之二的首两句。诗是顶针体。第一首末句“开颜披心胸”,最后两字是“心胸”,所以第二首首句开头也就是“心胸即云披”。但“云”是“说”的意思,与“披”复说。有“披陈”、“披情”、“披诚”、“披述”、“披肝胆”等系列词,都是开诚相见的述说。所以“云”不是词尾。还可对比谢灵运《命学士讲书》:“烁金既云刃,凝土亦能铡。”其中“既云”也是“既说”的意思。这又是承《周礼.冬官.考工记序》“烁金以为刃,凝土以为铡”而言的。等于说:古人已经说过。

鲍照《松柏篇》:“祖葬既云及,圹隧亦已开。”是说:我已经吩咐把我的坟与祖葬相连,于是就开土动工了。本当说“既云及祖葬”,为求与“亦已开”对偶而变序。诗有《序》:“于危病中见长逝词,恻然酸怀抱。如此重病,弥时不差,呼吸乏喘,举目悲矣。火药间阙而拟之。”可见这个“云”字是指吩咐葬地,绝对不能说是虚义的。“既云”与“已开”是因果、先后关系。如果“云”字没有意义,那“亦”字就没有所承,而仅“祖葬既及,圹隧亦开”,就会误导读者,以为是把祖葬再挖开。

刑邵《七夕》:“秋期忽云至,停梭理容色。”是说:秋天已经到七夕了。“云”是“运”的通假记写,犹如说时令运行。《诗经.小雅.正月》:“婚姻孔云。”毛传:“云,旋也。”《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晋不邻矣,其谁云之?”杜预注:“云,犹旋也。”《吕览.圜道》:“雲气西行云云然。”高诱注:“云,运也。周旋运布。”《管子.戒》:“故天不动,四时云下,而万物化。”注:“云,运动貌也。”都是通假“运”。“云”是“运”的通假,是很多见的。

庾信《拟咏怀诗》:“吉士长为吉,善人终日善。大道忽云乖,生民随事蹇。”是说:大道忽然运行得乖戾了。“云”是“运”的通假。

陶渊明《杂志》:“我行未云远,回顾惨风凉。”是说:我行走得并不远。“云”通假“运”而指行。

庾肩吾《岁尽应令》:“岁序已云殚,春心不自安。”是说:一年的节序运行已经要完了。“云”是“运”的通假。

王俭《春日家园》:“徙倚未云暮,阳光忽已收。”是说时光还未运行到晚暮,而阳光已经收敛。“云”是“运”的通假。

谢灵运《初往新安至桐庐口》:“感节良已深,怀古亦云思。”通假说“运思”,犹如所进行思考。“亦云”二字异文作“徒役”,而“役思”犹如“运思”。王文说此例“良已”“亦云”都是后缀构词。其实“已深”是强调“已经深”。

谢腓《忝役湘州与宣城吏民别》:“疲马方云驱,铅刀安可操。”是说:正说让疲劳的马再奔跑,而这把铅刀还能再用吗?“云”是说。是对“指令”的委婉说法。

沈约《长歌行》:“衔恨岂云忘,天道无甄别。”是说:岂能说把衔恨忘记了。

沈约《和左丞庾杲之移病》:“岁暮岂云聊,参差忧与疾。”是说:岂能说是快乐的。

谢瞻《答谢康乐秋霁》:“独夜无物役,寝者亦云宁。”是说:也能说是安宁的。

刘孝绰《酬陆长史倕》:“幽谷虽云阻,烦君计吏过。”是说:虽说道路阻碍。

共13例,“云”没有一例是无义的词尾,都是它的常义“说”或通假“运”。

可见从《助字辨略》到《汉语大词典》,都是一方面把前人的望文生义集中,一方面又有自己新的望文生义。又不能辨析通假义,同一例句便有几种不同的望文生义而互相打架。词在本义的基础上,通过引申、扩大、缩小、转移等方式演变成多义词。因而多义之间是有事理因果关系,是有机的组合,而不是杂乱的堆积。而从《助字辨略》到《汉语大词典》,越来越多的新义却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与“说”的本义没有丝毫的事理瓜葛。这样的词义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都是不存在的。

笔者辨析“云”的本义与通假义,坚持本义与通假义,仍然能把所有例句解释清楚而合理,从而否定没有根据的所有新义项。

从古到今一脉相承的望文生义,实际是比较多见的。笔者已经有文章对“为”、“所”、“自”的因望文生义而大量误增新义作了否定性清理,本文再对“云”的同类情况作否定性清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武侠修真小说相关阅读More+

星空武祖

山上一棵树

阴间那些事儿

奔放的程序员

丑颜倾城:废材二小姐

红音

冷王溺宠妻:倾世御兽狂妃

白素素

混世狂兵

零零猫

剑道之皇

一叶障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