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方晴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三百八十五章 五十年,一品富贵,午后方晴,新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笔趣阁 最快更新一品富贵 !
窅娘尴尬的回来,宋九不知道如何安置,可几天后上朝时,几乎所有官员都用怪怪的眼神盯着他。
宋九只好装做不知道。
实际他内心忐忑不安,不知道赵普会弄什么妖蛾子。
但马上他就看到转机。
这一年,黄河又出大事了,黄河自滑州房村河堤防发生超大面积决口,汹涌澎湃的河水如同脱缰的野马一般,扑向南方,沿途淹没澶濮曹济数州无数民田房舍,长途跋涉近千里后到达彭城(徐州),汇入淮河,如同宋九十几年前所说的那样,胜利黄淮会师。
发生了这么大的水灾,朝中上下一起傻了眼。
不管宋朝重民生是真还是虚伪,经过十几年宣传,以人为本已成了全国上下的口号。至少在赵匡义朝,赈灾手段达到了高峰。
然而灾区面积太大了,受灾百姓太多了。
这么多的灾民如何救济,灾后如何重建?这个河道如何治理?
赵匡义将所有重臣喊到政事堂商议。
他先是看着宋九。
宋九摇头。
道理若干年前他就说过了。能治,但又不能治。
黄河为什么在唐朝不出事,无他故,那时候水土还没有破坏的那么严重,关中仍是全国最好的耕种地区,还有黄河下游河床还没有抬高。
宋朝不行了,整个黄河上游水土全部破坏,自东汉以来黄河河段未大变动过,泥沙沉淀,已成了悬河。有方法治理,上游不得滥砍滥伐,载树防沙,中下游兴修若干运河辅助,然后束水冲沙。可是宋朝现在根本就没有这个人力与财力支持这么大的工程。
因此唯独的办法还是兵来将档,水来土屯。若那样,中书就可以办到了,自己是西府首相,无权插足。
那天商议无果。
于是广征博引,群策群力,下面的官员同样没有办法,只好提议征十万百姓修补河道。
赵普将这些意见转交给赵匡义。
赵匡义很不满意,由宋九开始,朝廷也渐渐采纳了用工代赈,不过因为官吏贪墨,发生了种种矛盾,若是小范围用还可以,但是十万灾民用工代赈,准得出大事情不可。而且上哪去立即征来十万灾民,或者征十万民夫来堵塞决口?万一处理得不好,百姓本来因为受灾了,心情不满,发动暴*,那就会出更大的大事。
因此赵匡义冷声说了一句:“从前韩村河决,征民没起到作用,反而严重扰民。”
于是他发十万军队治理河道,甚至为了表达治河的决心,所用钱帛全部自内库调派,不动用三司国库钱帛。
赵匡义朝时赵普与赵匡胤朝的赵普终是两回事,若是那时,赵普认准了宋九打压,宋九会更悲催的,因此赵普同意了。然后二人商议,得选人领头。选来选去,选了郭守文护其役。
再看郭守文阅历,潘美活捉刘鋹,曾派其进京献捷,宋九也与此人在那时打过交道,印象不深,只知道他很会拍马屁。
李煜进京时,郭守文劝其不要轻生。
安抚过西北。
太平兴国三年,郭守文曾率宋亳二州四千五百丁塞汴水决口。
应当赵普推荐这个人还是有能力的。
郭守文去了前方。
他没有偷工减料,全部用埽填堤。
想要牢固的堤坝,最好是石头水泥坝,现在水泥出来了,可成本太高。还有史上后来发明的鱼鳞塘,这个也让宋九提前弄出来,它代价同样不菲。另外就是钱氏在钱塘江推出的笼石法,这个成本也不低。还有便宜的方法,最便宜的就是硬是用泥土填,这个只要人力成本。要么后世都常见的用沙包加固堤坝。
但在宋朝想要质量好,最常见的便是这种埽。
先用大量编织芦苇绳和超大超长的竹索,芦苇绳用来捆绑加固“埽”,充当编织袋的作用;竹索用来贯穿“埽”,充当纤绳,以便人力将“埽”拽拉牵引到指定区域。
再于宽广平坦的地上密布芦苇绳,接着在绳上铺一层厚树枝与厚芦苇,再在芦苇上倒泥土以及碎石块,接下来按照这个制作次序反复操作,待填充物外形高约十米、长约数十米时,最后用芦苇绳紧紧捆扎,用来堵河的“埽”就这样完成了。
实际它的原理与笼石法、鱼鳞塘、水泥坝是一个性质,就是用这些绳索将整个河堤变成一个整体,增加其牢固。
郭守文没偷工减料,十万呆在京城的大军也不敢偷懒,场面很壮观。
到处是黑压压的兵士,将一个个“埽”拖到决口边缘,栓在巨桩上,然后投河堵决。
可是这一年雨水特别厉害,河水始终如奔马一般汹涌而来。
无论投入多少劳力,还是投入多少石头与大“埽”,皆眨眼之间被河水冲得无踪无影。
不但如此,陕西,河北多处地区同样受到涝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