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七章 魏铁嘴皇宫说书
二号穿越者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一百零七章 魏铁嘴皇宫说书,宅男穿越明末之四美争夫,二号穿越者,新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笔趣阁 最快更新宅男穿越明末之四美争夫 !
崇祯只是略微语言敲击了一下,就将一帮朝臣吓成得跪地求饶,余翔威名让朝中文武震慑,这更加激起了他对余翔浓厚的好奇心。散朝后,快步来到御花园御景亭,魏铁嘴父女早就候驾在此。一见到皇帝,魏铁嘴父女忙跪地恭迎。
崇祯还没坐下,一名粉雕如琢,高贵逼人如瓷娃娃般漂亮小女孩在一群丫环婆子簇拥到来,不久皇后娘娘和几位贵妃娘娘先后驾到,将御景亭坐得满满当当。
待众人落座完毕,沏上最爱的新村毛尖茶,崇祯这才命魏铁嘴开场。
接到谕旨,鼓声咚咚,竹板恰恰,琵琶声声,营造出一种民间特有的大鼓书氛围。魏铁嘴就从余翔摔死古霸道讲起,以余翔经历为主线,为了说书效果,增添了许多虚构情节,余翔的故事经他这么一说,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令人无法分辨,故事情节环环相扣,跌宕起伏,悬念丛生,令听者牵肠挂肚,欲罢不能。
早就是余翔粉丝的长平公主就不必说,那帮原本对余翔不感兴趣的妃子们,都听得津津有味。一向沉稳有度的崇祯皇帝听得入迷,不知不觉,时间过得飞快,似乎一眨眼的功夫,就到了用膳时间,这才不得不告一段落。
崇祯破天荒地赐魏铁嘴父女享用御膳,私底下问魏铁嘴:“你说所之书是否真有其事?”
魏铁嘴未作正面回答:“余总督与小人有数面之缘,曾执手交心而谈。书中人道书中事,不过余总督在河南吏治清明,活人无数,其人其事,非小人能尽说,他的人生只会比我的书更精彩,至于万岁问小人,所说之书是否真有其事,因为是耳口相传,除非亲历者,小人无法断定所有事是否都属实,还请万岁恕罪!”
崇祯想想也是,属不属实只有余翔自己知道,不过其中的很多事情,崇祯还是知道的,这些他所知道的事情,基本与大鼓书中相吻合,这让崇祯觉得,大鼓书中所有的事全是真的一般。这更让他被深深地吸引。甚至在晚上睡觉时,还在想着第二天故事的结局。
第二天早朝,崇祯象征性地走了个过场,便带着皇后、妃子、皇子、公主们听书,特意将皇子们带来听书,让他们受教,得到启发。这帮皇子公主们当然愿意,可以暂时摆脱枯燥呆板的学习课,他们个个入迷得很,余翔这个英雄人物形象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
太子朱慈烺此时八岁,是人一生求知欲极为强盛时期,从魏铁嘴口中说出余翔英明神武的大英雄形象如烙印般深深地烙在他的脑海里,此后,他处处以余翔为榜样,希望能做个像余翔一般的大英雄,浑源不觉自己是一国之储君。从这天起,余翔的高级粉丝团中除了长平公主外,又多了个太子朱慈烺。
就这样一连五天,从上午一直说到太阳落山,才将余翔在洛阳筹钱筹粮这段说完,至此,全书暂且告一段落。当然,魏铁嘴说余翔河南筹粮,是得到了福王的大力支持,这也是魏铁嘴高明之处,很懂人情世故,如果将余翔枪杀福王家丁,强借福王家财,那就成了王室丑闻,他的小命只怕不保。
可崇祯并不相信这段,待天黑了的时候,崇祯又将魏铁嘴父女招进宫,详细询问余翔与福王情况,魏铁嘴不敢隐瞒,将他在银安殿所见所闻,据实相告,将余翔冒着生命的危险,拯救大家的事情说了一遍,听得崇祯心惊胆跳,心想:这个余翔还真不怕死,微服私访,只身独创龙潭虎穴,非一般人所敢为。
通过几天的相处,魏桂芝给崇祯留下温柔娴淑的印象,再加上午夜寂寞,且崇祯正是虎狼年龄,淫.心.大.炽,他突发奇想要感受一下民间女子床第之欢鱼水情,要将魏桂芝留下侍寝。
魏铁嘴一听,当下大喜,这可是那么多宫女梦寐以求的事情,真可谓是一步登天。可没曾想,当他把这个消息告诉女儿时,魏桂芝并不高兴,而是默然垂泪。魏铁嘴不明原因,追问所以。可魏桂芝不发一言,收拾了一下后,随着太监走了。
说来奇怪,崇祯皇帝后宫佳丽也不少,并且他是节欲的帝王。可自从临幸魏桂芝后,对她留下极好的印象。魏桂芝在社会上游走,遍尝人世炎凉,对许多事情看得更通透,魏桂芝在魏铁嘴的耳濡目染下,弹琵琶,说故事,样样恰到好处。崇祯在她的处所,有种放松感。每当感觉乏累时,他喜欢来到魏桂芝的处所,睡个好觉。是以崇祯经常到她的处所就寝。
不久以后,魏桂芝怀孕,十月怀胎,诞下一龙种,取名为朱慈泓,这个名字是魏桂芝取的,因为崇祯的几个儿子名字中都带火,自从崇祯登基以来,年年干旱,善良的魏桂芝希望这个孩子为天下老百姓带来甘雨,因此名中带水,崇祯对魏桂芝取的朱慈泓很满意,尽管几位迂腐大臣提出了异议,但都被崇祯一一驳回。子凭母贵,魏桂芝被封为义妃,取深明大义之意。义妃成了崇祯最交心的妃子,她恬淡善良,不争风吃醋,不参与任何拉帮结派,专心养育皇子,在宫里处得倒也和美。
魏铁嘴沾上皇亲国戚,不能再外出说书了,只好收些徒弟,传授他们说书技能,将余翔交给他的任务完成,这些弟子们在魏铁嘴的调教下,后来都成为响当当的人物,在明朝娱乐界可谓独树一帜,非常了不起,这些都是后话,在此埋个伏笔,一笔带过。
…
河南洛阳总兵府军营发出一阵阵欢呼声,到了二十八日,不但发了本月的军饷,拖欠几个月的军饷也拿到手,那可是一大笔钱,许多士兵想将饷银寄回家,贴补家用,他们领到钱,纷纷朝军营外跑去,因为军营外有几十匹马候着,今天也是河南邮政银行开张的日子,第一单就是帮助士兵将军饷邮寄回家。当然毕竟是新鲜事,士兵们担心军饷丢失和减少。为了打消大家的顾虑,余翔亲自作动员,高声地对大家说:“邮局就是为大家邮寄东西的,银两书信大家尽管投,不要担心,如果丢失,我打包票,丢一赔十,不过事先得言明,目前只能投寄河南境内,出了河南地界,可投递不了。”
台下的河南籍的士兵一阵欢呼,以前书信来往不便,银两不敢托人寄回家,只有等放假带回家,这下好了,可以随时寄回家,尤其眼下是灾年,寄回家可能能够应急。
余翔说完,各登记摊点前立刻排满人,那些受训的士子们,则一字排开,笔墨纸砚伺候,代替士兵们写家书,那个时候,士兵们会认字的凤毛麟角,会写字的几乎没有,这些士子在军队中,算是奇珍异品,他们的摊位前,站满了人。看着这帮士子们逐渐摆脱了浮华,接了地气,余翔非常高兴,社会的治理,文明的传承,还得由这些有知识,有文化的士子们来完成,余翔通过给他们种种磨难,就是希望他们能够成为接地气的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