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誉与忠诚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451章:属于阴氏的战略部署,春秋大领主,荣誉与忠诚,新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地图开疆这种事情能够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感和成就感,身为上位者心怀这样的乐趣有好有坏。
好的方面是能够给自己制定一个目标,有了方向之后努力不懈又坚定不移地去完成。
坏的方面则是可能实力无法匹配野心,玩着玩着把自己玩抑郁或是玩死了。
吕武一直以来都比较小心翼翼,努力克制因为知道太多带来的影响。
他在防止没有足够的实力之前,制定的目标过于远大,导致迈得步子过大扯着蛋。
老祖宗说过,步步为营乃为上策!
他琢磨着自己也是祖宗级别的人物了,怎么都要给后辈们树立一个正面的榜样,不要成为“装逼不成反**”的典型。
所以了,很多时候被占便宜,不是阴氏无法进行反抗,只是反抗的代价远比被占便宜的损失会太大。
事实上“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种事情不应该发生在上位者身上,好好研究什么时候该怂,又是什么时候该硬,才能成为人生赢家。
吕武好歹是一家之主,从需要为数百人负责,发展到需要为数十万人负责,更加应该懂得取舍之道才是。
比如,阴氏在什么时候应该展现出多大的实力,一点一滴都在吕武的计算当中。
不应该让人看到过份强大,他就将阴氏的人口向各个方向安置定居。
六七年下来,阴氏在“吕”地以北建设了八个据点,其中最远的据点抵达吕梁山中部的一个谷地,建“邑”而无名,条件足够将扩展成“城”的级别,再取名为“吕梁”。
那一个将来会成为“吕梁”城的“邑”是从实际上卡住吕梁山中部的交通线,为了完成这个据点的建设,阴氏跟狐氏多次爆发交战,直至将狐氏击败并驱离,阴氏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在那边站稳脚跟。
八个据点一共容纳了阴氏的四万多的人口,其中位于大河东岸的据点人口最多,它是为了在大河西岸建城做准备。
那一个河段比较浅,流水速度也比较缓,没有技术搭建永固式的跨河大桥,搞一搞木桩桥或浮桥也是可以的。
并不是说阴氏在北边只安置了四万多人,另有三万多口众是在逐草放牧的游牧。
“我家年来另需北迁四万口众,西迁九万口众,南迁五万口众。”吕武说着自己恍惚了一下下。
曾几何时阴氏才多少人?现在稍微一个迁徙计划要实施,一下子就牵扯到十八万人。
宋彬问道:“何处为要?”
这个是在问,阴氏未来的发展重心倾向。
所谓的“北迁”特指在私自开拓的区域安置人口,加强对北边的控制,再实际地将占领的地方建设起来。
吕武很清楚占领不能只是占领,需要该地能够有所产出,最好能够自给自足,要不占领其实是一种负担。
阴氏在北边建设了八个据点,又要再一次北迁四万人,计划完成的那天就能从实际上做到占领再利用。
受于地形以及另外一些因素的限制,定居点短期内不可能再增加。
那些定居点除了宣布主权之外,更多也是给牧畜业当作中转基地。
这个是因为阴氏在北边搞得是以牧业为主,农业反倒只是一种辅助性质。
大河西岸那边的地形比较复杂,临近大河的区域湿地太多,甚至是大河边上就是连绵的山脉,只有越过山脉才有相对平坦的地形。
说一句很丧气的话,上河西之地能够建城的地方真心不多,以区域的农耕价值而言真的太低。
吕武两三次亲自走下来,只发现三个适合建城的区域。
而能建城的基础条件就是不用过度依赖外界,本身能够做到自产自足。
两三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大多数地方不适合定居,基本上也就能够猜测到当地环境是个什么模样了。
吕武并不知道一点,他认为可以建城的区域是秦国后来真的建城的地点。
它们叫“定阳”、“雕阴”和“高奴”。
因为时代的不同,能不能定居的先决条件也就不一样。
像是到了现代,科技技术已经达到相关的水平,只要具备价值又有哪里不能安置定居点?
在春秋中叶想要建城,先决条件是需要一个相对得天独厚的环境,比如说地势相对平坦,周边拥有水系。
而水资源对于现在……,又或者说到了现代,没有任何意外都是必须的生活资源之一,有区别的是现代能够搭设管道输送,春秋中叶真心办不到。
吕武选的上河西之地第一个建城地点就在“定阳”附近。
他并不知道以后秦国建了“定阳”这么一座城,只依稀记得那附近叫“甘泉”这个名字,城池建成之后会取名“甘泉”。
阴氏迁徙九万人,仅仅一个“甘泉”当然无法完全容纳,也就需要再建设多个“邑”以及众多的“邦”。
日后“甘泉”将作为阴氏在大河西岸的桥头堡,顶住秦国可能的反扑,又是作为阴氏一再西征的军事重镇。
包括宋彬在内所有与会的阴氏家臣,他们渐渐听明白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