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风流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一章 仁宣之治,大明正统1442,回首风流,新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宣德十年春正月癸酉朔,不视朝,命群臣谒皇太子于文华殿。甲戌,大渐。罢采买、营造诸使。乙亥,崩于乾清宫,年三十有八。——《明史·本纪第九·宣宗》
明宣宗朱瞻基在乾清宫病世,庙号宣宗,谥号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葬于景陵。大明所有皇帝中最有才华的皇帝落下帷幕,仁宣之治就此完结。
宣宗弥留之际,为自己九岁的儿子留了五位顾命大臣,杨士奇,杨荣,杨溥,张辅,胡濙。
本意是好的,帮助少年天子稳定朝局,但随着皇帝慢慢长大,免不了一场争权夺利。
明英宗朱祁镇
很多人认为朱祁镇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昏君,暴君......一切不好的词都在形容他,因为很多人认为明朝的衰落是从他开始的,这么说其实太片面了,衰落从朱棣数次北征就埋下了阴影,但实际上,他不是个坏人,他的政务处理能力很强。百度维新,辽海藩篱,极边第一,平定南方,稳定北方,稳定西北,倭乱等等,为人勤快,虽然有俩大污点,打错一仗,杀错一人,可是那一仗可不是朱祁镇发动的,是瓦剌南下妄图灭明,只是大明败了,可是也并不能完全抹杀他的能力与贡献。
而在明朝的所有皇帝中,要论人生的传奇色彩与命运的跌宕起伏,除了朱元璋,无人与这位皇帝匹敌,九岁登基三十八岁就黯然离世的少年天子。
......
元明俩朝首都——紫禁城
为什么叫紫禁城,紫禁城的“紫”字,也就是取的天帝之宫之意。又因皇宫是戒备森严之地,严禁百姓进入。紫禁城的“禁”字,又体现了皇家的威严,不过这是明中期的叫法,明初还是叫京城。
城内城外处处庄严肃穆,今日更是万余禁军守护,文武百官共朝,侍卫营更是严阵以待。
登基大典的一切都是太后主持,不仅登基大典,一切的锁碎奏折都要太后御批,这位大明实际上的掌权者。
宣宗将年幼的太子搂在怀中掂在腿上,“你当了皇上,敢御驾亲征否?”朱祁镇慷慨陈词,表示要像先祖一样征战沙场,要像父皇一般君巡视边防,一有蠢动,天讨必加!宣宗听了捋着胡须开怀大笑。
想到此,朱祁镇撩袍跪地,行了五拜三叩头礼,遂接过宫人奉上的一樽御酒,双手擎起朝天一捧,轻酻灵前,算是告慰先皇,接任大统,请先皇九泉之下有之。拜祭毕,撤去衰服换上衮冕到奉天殿前告祭天地。
巳时二刻,内阁首辅杨士奇,迎皇太子朱祁镇到华盖殿升宝座。孙若微此刻怜爱地看着,自己的儿子,心里有说不出的喜悦与酸楚,明白自己此时此刻应扮演的角色,便抬眼瞧张太后道:“臣妾拙于辞令,有些应付不来,还是请母亲慈训吧!”
太后满意地点了点头,搭眼瞧老态龙钟,想到了自己一生的遭遇。二八之年便入燕王府,立为燕王世子妃。靖难时战战兢兢随时掉脑袋,随时准备把头颅挂在朱允炆的大殿前;若不是家爷朱棣力挽狂澜。后来时,自己的丈夫当上了了太子,可又岌岌可危,朱高炽做事的原则就是以退让为主,所有除政事的大部分事务都交给自己,天天周旋与父子亲情和兄弟手足之间,好容易帮着丈夫登上了皇位,不到一年便撒手人寰;又扶持着自己的儿子坐定天下,虽然这二位不需要任何人帮持也能当上皇帝,可是有张妍更舒心一些。终于四海升平、海内清晏了,才过得几天安生日子,便又遭此变故!心里一阵辛酸,眼泪流了出来。
“你等是先朝老臣,要节哀顺变,皇帝大行此乃天命。太子聪颖,你们要好好辅佐他,他长大自然亏待不了你们!有寸功必厚赏,可若是心怀叵测,必杀之!”
正待此时,传来太监洪亮地传讯声,“皇太子驾到!”众官立时垂手站好。
少年天子朱祁镇身穿一身正装龙袍,头戴冕冠,从奉天门上下来,走在正中的御道之上,王振躬着身子,虚扶朱祁镇一只手为前导,王振也算一文人,不过未考上任何功名,所有当了太监。
能让他出现在这样大典之上,已经是最大的恩赐了。
两侧的文武百官一个个跪在地面之上,头也不敢抬,只有威严的宫廷音乐缓缓的奏响,整个广场都回荡在一片庄严肃穆的气氛之中。
朱祁镇缓步走向太和殿方向。
数百锦衣卫在朱以扩的带领下,身着飞鱼服,腰系鸾春带,左手按着绣春刀,笔直地侍立在御道两旁。
新任北镇抚司指挥使朱以扩,锦衣卫是朱祁镇现在名义上唯一可以动用的衙门,不过这也是经过内阁和皇太后首肯才能调动的。
这位皇帝还未登基就开始争夺权力,不过这不是明中末,文官集团的节操和骨气还在,勋贵集团也是压过文官一头,所以只要没有涉及到大明体制没有人会拒绝皇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