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柳273提示您:看后求收藏(373、拖油瓶 20,生命的继续,沙柳273,新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只要有粮食就有劳力,大家活着仿佛就为肚皮。一个秋季和一个冬天,大片的土地被开垦,低处是水田,高处是坨地。坨地种红薯大豆,洼地种高粱水稻。第一年种植冰兰几乎跟了下来,水田不缺水,坨地不被涝,即使是生地,水稻的产量每亩都到了六七百斤,坨地的红薯大豆更是丰收。雇工得到了吃不完的红薯豆子高粱,能吃饱饭他们愿意扎根下来。
稻谷进了进口的打米机,出来白花花的大米,大米做出来的饭香甜软糯,那一顿所有人都吃撑了。没用王氏说季瑾堂就让人送来了几袋子新大米。
随后大米被推销到各大饭店米粮店。这?一季让季瑾堂大赚了一笔,他也明白了冰兰的意思,想解决粮食收购问题就得解决源头。冰兰适时拿出一批粮种想对几个村镇进行粮种改良,放弃原来自己留种的习俗,改用她的。解决季瑾堂小麦源头,也解决部分农民的口粮。
农民惯有的思维和习惯很牢固,有的配合,有的拒绝。季锦堂有了自己开荒的经验对改善当地粮食产量是有信心的。通过打通的关系找国民政府主管粮食的要员才搞定了一个县的播种试验。季锦堂保证亩产增加一半,百姓也要保证粮食留下口粮只能卖给他和国民政府。合同五年,土地主人这回相信了。
拥有土地的更多是当地地主,村民手中的土地很少,几乎都是佃户。不过这?样也好,只要村民好好种,高产是没问题的,这?是冰兰对他的保证。
冰兰也的确进口了粮种,此时小麦最好的产量不过三百斤,想要到五六百斤不是不可能。玉米高产更好办到。
合约很详细,冰兰在这一年农耕播种收获的季节几乎泡在外面,上学也成了偶尔的事。北方一年两季粮食,水稻一季。
深秋播种冬小麦,第二年夏季收获,亩产六百!没用季瑾堂动员,周边的县都想参与玉米的种植了,玉米种就赚了一大笔钱。签约这?个县收获的小麦被国民政府收去推广高产作物了。季瑾堂没拿到粮食却得到了一笔奖金和收购合同。
第二年面粉厂一下子收上来大批粮食,季瑾堂不得不再加机器提高产量。新鲜优质的小麦粉再次受到热捧,玉米面玉米渣各粮店都来抢定。
驻军也成了加工厂的大户,季锦堂的农场不断扩大,他的人手也在扩大。几年间季锦堂积攒了大量资本,买了汽车,建了洋房。捐资建校,建免费食堂,为上不起学的学生提供学费生活费。并资助了一批留洋的学生,其中就有李喜敏的儿子。
李金辉终是不甘还是要出国,国内的水平太有限。少年有抱负,他是自己来的,来找季锦堂,他想借钱,季锦堂不需要还,只是在资助生里多加了一个名字。
而李家两位老?人先后故去挽救了李家姐妹,没了老?人兄弟分家,作为家里的老?四,李喜敏分到了那个书局却没分到房子和其他家产。
冰兰已经无所谓了,她在布置季锦堂建的小洋楼,以后那里就是她的家了。冰宇一上中学跟小宝搬到了安书青的院子。在王氏那边兄弟俩干点啥都不方便。冰宇喜欢与季瑾堂做事,小宝是吃货,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对做饭有了兴趣。跟着冰兰学了一年做得是有模有样,后来干脆兄弟起火不去王氏那边吃了。
王氏有些怅然,怎么一个个都走了?幸好还有李家姐妹在,三个女人依旧手中不闲。李喜敏的书局生意平平,想着儿子在外面读书,将?来要买房子等等根本不敢花,他感谢王氏,感谢这个家,李喜敏越来越谦和了。
1939年,就在两人要举行婚礼的时候日军占领天津。不是冰兰不想走,而是季锦堂不愿意丢下自己打拼的事业。现在可好,厂子变成了给日本人加工精盐的厂子。盐场被日军管控,厂子需要多少拉多少,只是出来的精盐属于大日本皇军。
价钱给的也就是个加工费,面粉厂出来的大米也被运走,他们喜欢吃米,白面却很少吃。也就是季锦堂手头只剩下小麦玉米赚钱了。王秋远的背包厂也成了日军加工背包的厂子,田玉庭也不知道跑去了哪儿,好久都没露面,剩下王秋远苦苦支撑着厂子。
胡家在日军攻打天津就跑来租界找侄子了,来的还有安家的姑奶奶,李家的出嫁姑娘。都是投奔亲戚来了王氏有什么?办法?这?种事又不是他们一家,外面的人都在王租借涌。也不能见死不救,于是孙家被安排在书玉的小院子,雪梅一家被安排在王氏住处的道座,安家住在原来安书青的院子。
世?界一下子变了,变得慌乱不安和恐惧。原来的秩序被打破,道德沦陷。
“有什么?可气的?厂子还在,那些工人还在,只要厂子能维持你就坚持,不为自己也要为那些工人。”
“知道,还好有你陪我!我真想杀了他们!”
“你可以杀了他们,在无声中。”冰兰给了他一包药粉,溶解粗盐的水是循环利用的,在生产中只要加入少许就有作用,还可以放在加工的大米中,无色无味,只是效果很慢。经常食用就有效果,药不死人却能让你慢慢浑身无力?痴傻。
季锦堂不问药的来处,他的小媳妇有点小秘密。季锦堂非常谦卑地为大日本皇军工作着,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找了一个日本人学着日本话,干着日本人的事,在别人眼里他就如日本的一条走狗。
可就是季瑾堂挽救了很多无辜的人,护住了几家人。家里人满了,厂子农场多招了不少人,美其名曰扩大再生产。产量是上去了,季瑾堂在日本人眼里那就是有用之才!
养谁不是养?亲戚们一下子都有了工作,没多少钱却能有粮食分。季瑾堂一半用钱结算,一半用农场出来的粮食,这?是所有人求之?不得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