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艳飞雪提示您:看后求收藏(187.第187章 刘肥献城,绝代吕后:惊世传奇,冷艳飞雪,新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听到了密探的回报,令我哭笑不得,我这个傻儿子怎么就真的相信了,我怎么会因为这点事情而要了他的命呢,我只是想给他点威慑罢了,没想到这孩子还当真了,也难怪肥儿会这么想,毕竟我现在是一个世人眼中最狠毒的恶妇。
据闻,齐国内史得知了此事后,向齐王刘肥献计说:“吕太后只生有惠帝和鲁元公主,她对自己的孩子无比的疼爱,如今,齐王您拥有七十多座城邑的封地,而鲁元公主却只拥有几座城邑,如果齐王能将临近鲁国的一个郡县的封地,献给鲁元公主,太后必然大为开心,而齐王也就不会有什么杀身之祸了。”
刘肥为了保命,听取了内史的建议,将城阳郡献出,并上表请求批准将城阳郡作为我和鲁元公主的汤沐邑,并要尊鲁元公主为自己儿子的王太后。
读完了刘肥的奏表,我心情十分的沉重,这刘肥不再是我从前养大的肥儿了,为了保命他居然不惜献城来讨好我,难道我在他的心里真的就有这么可怕吗?
我批准了他的奏表,并在寝宫设宴单独宴请了刘肥,席间,肥儿亲自服侍在我的左右,此时的刘肥显得很拘谨,我拉着他坐了下来:“肥儿,你多虑了,其实母后根本没有毒害你的意思,你是母后一手拉扯大的,就如同我亲生的一样,那天家宴,母后只是想让盈儿在众兄弟里竖起威望,而你却看不出母后的用意,还在和盈儿不分君臣,母后也是一时之气,才让下人说给你倒的是毒酒,不曾想你却当真,做出献城这等的糊涂事。”
刘肥听后,哽噎地扑到了我的怀中:“母后,您原谅儿子的愚钝吧!儿子不知您的良苦用心,竟还如此猜忌您,肥儿真的该死,为什么肥儿总是给母后添麻烦呢?肥儿真的是不长进!”刘肥不断地自责着。
“肥儿,以后处事一定要严于律己,不得恃宠而骄,回去之后好好地治理封地,为你弟弟守护好这片江山,凡事自己都要有主见,不要轻信旁人的教唆而做出一些荒唐的事情,母后封给你这大片的封地,就是因为母后信任你,只有你才是真正能为自己弟弟守护江山的人。”
和齐王刘肥交谈了许久,刘肥终于明白了我对他的良苦用心,他像个孩子似的对我说:“母后,您还记得肥儿对您的承诺吗?”
我摇了摇头:“什么承诺?母后怎么想不起来了?”
“母后,那时您刚从地牢出狱不久,还记得肥儿给您洗脚时说的那个承诺吗?我说,等儿子长大了一定送娘一个大大的城池,让您和妹妹洗澡用,肥儿还和母后拉了勾,盖了章,儿臣一直都没忘记自己对母后许下的承诺,今逢母后大寿,儿子奉上城阳郡作为母后和鲁元公主的汤沐邑,兑现儿子儿时的诺言,还请母后笑纳!”
听完刘肥的这番话,我的心绪又回到了二十多年前的那个夜晚,那个胖乎乎一脸稚气的小男孩,边给我洗着脚边承诺着,将来要送我一个大城池当洗澡盆,当时我还笑说这洗澡哪里用得了那么大的一个澡盆,为了哄肥儿开心,我还和他拉了勾,用大拇指盖了章,不曾想这样的一句戏言,今天还真的实现了。
我的眼睛有些湿润了,将肥儿拉到了怀中:“肥儿真的长大了,不仅能肩负起一方的平安,还能履行自己的诺言,是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了,也不枉母后将你抚养长大,城阳郡母后收下了,但封鲁元公主为王太后的请求,母后不能答应你,乐儿虽是母后从娘家带回来的,但她永远都是你的妹妹,肥儿你要永远记住这一点。”
刘肥点了点头,这一天,我们母子聊了许久,也算打开了彼此的心结,刘肥在宫中又逗留了数日,才启程回到了齐国。
送走了各国的王爷,我开始定下心来设计未来长安城的图纸,长安城是座古城,确实一座建都的宝地,我前世的建筑学终于派上了用场,这次的都城我要亲自设计,按照我的想法来打造一个豪华的大都市。
国库的银两不足,我回到吕家求助,大哥和二哥二话没说,就答应出钱三百万两作为前期的建造,这次建城,我废除了征调民工的制度,实行了有偿劳动,只要来报名,都按照规定付给工钱,而且还包吃住,并派专人实行验收,杜绝豆腐渣工程,重点工程也效仿当代,实行投标竞标的方法,有能力的工匠负责施工,这样不但提高了工程的质量,也大大地减少了军队的调拨,工程无需军队派人把守,因为没有民工要逃跑了。
为了能多挣钱,民工们的热情都很膨胀,也加快了工程的进度,从而推动了经济的发展,由于工程庞大,外地来的民工也多了起来,城中的房屋都已经安置不下,我命人在城外搭建了许多临时的工棚,并进行了逐一登记,定期都会有太医去巡诊,杜绝瘟疫的发生,每天都有巡逻的军队来维持治安,避免了许多治安案件的发生。
吕家看准了商机,在长安开了几家大型的酒楼,都面向平民开放,一时客流不断,生意红火,长安城中更加热闹非凡,大批资金又流回到了吕家的手中,吕家人还在长安城中开了许多的店铺,卖一些生活日用的商品,不断的有人在长安城中买房落户,大哥又开始搞上土地开发了,建了数千座的民宅,从中获利不小。
我下令在长安城开设了几家书院,鼓励民间收藏古典古籍,又重新崇尚文学,恢复儒学最高的地位,一时一场文学之风刮遍了全国,到了年龄的孩子都可以进书院读书,为大汉培养了一批有识之士,为将来的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