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抽万宝路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六十一 香港的六七bao动(4000字大章),剽窃天下,我抽万宝路,新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最快更新剽窃天下最新章节!
六十一香港的六七bao动(4000字大章)
第二天,谭家宝依然起得很早。锻炼之后,他好好洗了一个澡,出来时就看见自己书桌上已经多了一沓报纸。
谭家宝心里觉得一丝温暖油然而生。他知道这是狄波拉送来的。每天她不但负责他的饮食服装,而且还要做一些诸如买报纸的一些琐事。其实他并没有要求她这样做的,一切都是她主动地、默默地做着这些不起眼的事情。
他首先去看《纽约时报》,他赫然看见头条的标题是:因香港左派bao动,中g政府外交部向英国代办提出抗议。报道称:1967年5月15日,中g政府外交部向英国代办提出抗议,并发动北京群众在英国驻华代办门外示威。部分群众更于当晚冲进代办的住所和办公室。香港左派报章报导北京支持的消息,由左派学校学生在街头向路人派发;驻香港的中国银行亦在中环总行的屋顶装上扬声器,进行革命宣传。本报预测,香港的这场bao动将更加复杂化……
这段时间,香港方面的新闻越来越多,与谭家宝上一世的历史几乎完全一致:
1967年5月,位于九龙新蒲岗大有街的新蒲岗塑胶花厂发生劳资纠纷。
1967年5月5日,工潮开始恶化。部分工人阻止工厂出货,场面开始紧张。
1967年5月6日,防暴警察到场戒备,但在厂外工人不但没有散去,还与在场警察发生冲突,廿一名工人被警方逮捕,还造成多名工人受伤,聆讯后更有8人被判入狱。工会代表前往警署亦被扣押。
1967年5月7日,工人与其他支持者上街集会示威。示威者仿照中国大陆文革的做法,手持《语录》,高喊口号。警方施放催泪弹及木弹驱散示威者,拘捕1'人。
1967年5月11日,新蒲岗塑胶花厂工潮演变成bao动,工人聚集在新蒲岗街道外,与警察对峙,又用石头和玻璃樽袭击警员。当局鉴于事态严重,于当晚宣布东九龙实施宵禁,所有后备警员取消休假候命,事件中有百多人被捕,并造成两人受伤。
1967年5月13日,九龙新蒲岗bao动蔓延至黄大仙东头村和土瓜湾,大批群众在街上聚集,bao徒放火烧车及黄大仙徙置区职员宿舍,又闯入新区办事处和学校捣乱。当局出动大批英军和防暴队镇压,又将宵禁时间提前至傍晚6时开始。之后北京报纸称“港英政府行为是民族迫害,镇压群众是野蛮的法西斯bao行”,支持“香港市民上街抗bao”。
谭家宝知道,在接下来的日子,香港的这场bao动将出现第一个gao潮,香港的左派宣布成立港九各界同胞反对港英迫害斗争委员会,简称斗委会,由工联会理事长杨光出任主任。斗委会随即以“反英抗bao”为口号,联合各亲共团体数百人,手持《语录》前往港督府示威游行,并在港督府门外张贴大字报。港督府一度成为集体抗议示威的主要目标。其后港府重申要维持法律秩序,限制到港督府请愿人数,抗议行动于是转到中环花园道和皇后像广场一带。之后港九各地陆续有集会和示威,参加者除工人外,亦有学生及其他群众。巴士、电车、煤气公司、天星小轮等亦开始出现定时罢工。5月21日,bao动蔓延至中环并进一步恶化,警方发射催泪弹镇ya。22日,中区的sao乱更加严重,示威者与警察发生流血冲突,167人被捕。bao动的工人及学生以左派报馆、银行、国货公司、学校等为据点,出动示威,袭击警察及仍然行驶的公共交通。防暴警察到场以催泪弹、警棍等驱散后,示威群众即迅速撤回据点,令警察疲于奔命,当局最后要在港岛北岸实施宵禁,这是香港岛在战后首次宵禁。在7月份,将出现第二个gao潮。而bao动结束的时间是在1967年12月中旬。
这段时间,谭家宝他们与香港方面联系也越来越密切。由于事前谭家宝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和安排,加上范弩、陈力军和崔有福三人尽职尽责,所以香港的“唐朝娱乐”公司不但没有受到任何冲击,没有一个人去参与这场bao动,而且依然按计划在有条不紊地运作着。
范弩安排《神雕侠侣》和《绝代双骄》两个剧组离开香港去台湾取景拍摄。而留在香港的人员进行全方位的学习和培训。
接着,他打开娱乐版,然后就看到了整版的昨晚“歌剧院事件”。
《纽约时报》刊登了几幅照片,第一幅是布鲁克*塞拉提斯在演唱会接受采访时微笑从容的照片;接着就是一幅他收敛笑容、眉头紧皱的愤怒表情;然后就是他的下流侮辱性动作;邓光荣义正言辞的照片;黄、许两人的照片;许冠文满脸鲜血;布鲁克*塞拉提斯愤怒地挥舞拳头;打架场面……
《纽约时报》报道还是公正全面的,它把昨晚“歌剧院事件”以及以后在警察局的采访都详尽地客观地报道出来,没有丝毫偏袒,也没有丝毫隐藏。
谭家宝再翻阅其它几份报纸,大多也是据实报道。只有两份小报,他们歪曲事实,完全向布鲁克*塞拉提斯一方偏袒。谭家宝苦笑一声,他知道这两份小报终究翻不起大浪,布鲁克*塞拉提斯也只能等着道歉的份。他再次翻出那份《华盛顿邮报》来,因为他发现那个记者的文笔很犀利,并且不失幽默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