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52 时弊,大明皇商,须生,新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最快更新大明皇商最新章节!
“先生言重了!”等徐若愚大礼参拜完毕后,王昱才笑呵呵的扶起他,一边说道,“其实不仅是军队,我手里还有几百私兵,都是我舅舅手下的亲兵训练出来的,虽然比不上那些百战之士,倒也差不了太多,若是遇到相当的敌人,倒也不怵!这些东西等先生到了山西,自然有人交代给先生,请先生尽管放手去做就是了!”
对于王昱的信任,徐若愚表现的十分感动,不过他与王昱都不是那种矫情之人,一切尽在不言中,如此而已。
此时的大明朝政治还算清明,文官基本上还被勋戚武将压制着!再加上当今的宣宗皇帝也比他的后世子孙强太多了!他的子孙基本上被太监与文官架空了,说是皇帝,其实也就是一个傀儡罢了。大明朝由盛转衰也不过是二十年的时间。他的儿子英宗即位后,朝政被大太监王振把持,逐三杨,全面把持了内阁与朝政,致有土木堡之变,虽然后来于谦力挽狂澜,而在于谦执政期间,小人辟易,政治清明,但英宗复辟后,朝政却是一天不如一天,大明朝由此而衰。
想想,这不过是二十多年之后的事情罢了!王昱叹了口气宣宗设立司礼监倒也不是件坏事,但却坏在他的后世子孙无法如他这般将司礼监牢牢的控制在自己手中,那些太监不敢有任何轻举妄动。任何一项政治措施,其初衷都是好的,坏却坏在执行不得力之上。
比如开中制。平心而论,对于缓解九边的粮饷问题,保持九边重镇的战斗力而言,的确是高瞻远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此时的开中制比之刚刚实行之初,便少了许多约束,私盐也泛滥起来了!
大明朝的一些国策,用王昱这个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两个字足以形容了,那便是“扯淡”!皇家与官员争相兼并土地,商税分毫不取,却把国家的财政压力转嫁到本来便没有活路的农民身上,所谓官逼民反,老百姓没个活路,连饭都没得吃,不反等什么?大明朝的亡国,一言以蔽之,就是那些闭口圣人训,开口国计民生的读书人给败坏的!他们一个个娇妻美妾,占据了几乎所有的土地与工商业,而且不纳一文钱的税,朝廷国库空虚,没处找钱,便只有从本就穷困不堪的老百姓身上打主意了,如此,国将安国?
见王昱神思不属,徐若愚识趣的起身告辞,其实他留在这里也没多少事儿了,王昱已经把山西全部交给了他,山西的所有事物他都有决断之权,王昱对他如此信重,徐若愚自然是记在心里,当下躬身告辞。王昱亲自送到了书房门外,对于王昱的礼遇,徐若愚自是感佩。送走了徐若愚,王昱又回到书房,今晚无意之间,想到了许多,让他的心情十分压抑。既然来到了这个时代,王昱虽然不认为自己有拯救大明朝,甚至整个人类的义务,但作为一个华夏子孙,若是一点什么都不做的话,却又无论如何都良心难安!
以一个后来人的眼光来看,宣宗皇帝宣德总体而言还算得上是一个有道明君的。虽然他在位十年中也做了不少错事,但比起他的子孙来,实在算得上是雄才大略了!
不过,即便是这样一个还算不错的明君,十年执政期间也使了不少昏招!在内廷设立司礼监虽然在当时看来是一个得力的举措,可以与内阁分庭抗礼,制约内阁的权力,但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旦皇帝个人能力欠缺,无法控制司礼监,那么皇帝的地位便变得尴尬了许多!明中叶以后,皇帝多深居后宫,荒嬉享乐,不理国政,于是,司礼监秉笔太监代行皇帝行“批红”大权,至此,大权旁落。
宣庙时期的政务流程应该说是十分完善的:全国大大小小的奏章,都由通政司汇总,司礼监呈报皇帝过目,再交给内阁,由内阁负责草拟处理意见,然后再由司礼监把意见呈报给皇上批准,最后有六科校对下发。说实话,这是一个比较完善的政务体系,简单说来,便是大臣的“奏章”,内阁的“票拟”,皇帝的“批红”。但到了后来,本来应该由皇帝批红,却完全落到了司礼监秉笔太监手中。
宣庙之过,过并不在此!倒是他执政期间做的几项决议,着实令后人扼腕叹息!烧宝船图纸、撤交趾布政司。烧了宝船,使大明朝不仅错过了大航海大扩张时代,更使明朝中后期的倭寇横行,极大的损害了大明朝的利益;撤了交趾布政司,拱手把交趾让出,更是不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